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
问题表现:
桩顶向行进方向倾斜,或挖土后桩顶侧倾伴随坑底隆起、地面裂缝37。
原因:
打桩方向阻力不均,锁口插对不严密;
软土地层嵌固深度不足或地面超载46。
解决措施:
采用钢丝绳牵引+经纬仪监测,逐步调整打桩角度3;
增加嵌固深度,优化支撑体系(如增设钢管内支撑)47;
设置卡板固定锁口,防止位移累积4。
问题表现:
接缝或转角处渗水,严重时出现涌砂现象48。
原因:
旧桩锁口锈蚀变形,或转角桩焊接后变形46;
垂直度偏差导致锁口咬合不严6。
解决措施:
旧桩矫正后涂黄油封闭锁口46;
采用“轴线封闭法”优化合龙工艺4;
增设围檩或双层钢板桩阻隔渗透18。
问题表现:
相邻桩连带下沉,基坑尺寸因锁口间隙扩大37。
原因:
桩体弯曲导致槽口阻力过大;
锁口预留间隙(约1cm)叠加引发累计位移3。
解决措施:
共连桩与稳定桩用角钢焊接固定34;
设计时预留水平伸长余量,轴线修正时分段调整3。
问题表现:
支护变形、坑壁坍塌,临河基坑出现驳岸推移14。
原因:
支撑刚度不足或分布不均;
未有效应对地下水压或软土液化16。
解决措施:
增设型钢对撑+围檩均匀传力18;
结合压密注浆或井点降水降低水压46;
海域工程采用双层桩+围檩隔离渗透1。
典型失误:
设备碰撞支撑结构,擅自切割或堆放重物47;
未预留支模空间,基坑边缘超挖导致桩体暴露46。
管控要点:
施工前矫正变形桩,桩尖凹槽封闭处理46;
采用静压法打桩(敏感区域适用),初打桩精准定位固定48;
重型机械远离基坑边缘,分区开挖减少附加荷载46。
钢板桩支护需重点关注锁口密封性、支撑体系刚度及地质适应性。施工中应结合监测数据动态调整,尤其在软土区优先采用复合支护方案